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教 财经 文旅 特色 图片 视频 地区

文化

频道栏目: 文化 活动 旅游 景观

青海:文旅融合绽放绚丽火花

时间:2020-01-16 15:16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欣 浏览:
摘要:从海东市2019年春节期间推出首届青海年醉海东文旅品牌,旅游收入揽金11亿元,到我省全面开展冬春文化旅游活动,10大类、200余项文旅活动、27项优惠措施推出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新模式一次次的大手笔印证了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扬帆,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共

  从海东市2019年春节期间推出首届“青海年·醉海东”文旅品牌,旅游收入揽金11亿元,到我省全面开展冬春文化旅游活动,10大类、200余项文旅活动、27项优惠措施推出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新模式……一次次的“大手笔”印证了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扬“帆”,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大自然的馈赠造就了雄奇壮丽的青海风光,光辉灿烂的历史铸就了辉煌的高原文明,也为青海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厚资源。自2018年11月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在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实践中,加强顶层设计,从理念变成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众多优质文旅产品,激发多层次消费能力释放,文旅融合绽放出绚丽火花。

灯光秀。

  青海彩车在西宁正式亮相。

  《魅力中国城》青海专场现场。

  上五庄镇包勒村举办稻草人艺术节。

  青海冰雪旅游方兴未艾。

  文旅融合发展有“富矿”

  2019年11月30日,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上,我省6家“青绣”企业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6家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不断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就业途径,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习传统技艺,有效促进贫困家庭就业,实现了家庭年收入2.5万元以上的目标,为保护传承弘扬我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

  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修订了《青海省旅游条例》,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先后召开了全省文化产业促进大会、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立了绿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提出了“一核五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一个方向、两个定位、‘五三’布局、十一大关系”的旅游发展新理念。各地及省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上下衔接、部门融合的政策体系。

  我省坚持项目带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与省政府共同签署的《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文化和旅游部帮扶建设的79个项目。“十三五”规划的25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等13个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推进青海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数字文旅大数据服务中心、旅游产业运行监测系统、文旅行业管理系统、景区客流监控系统。着力打造“青绣”品牌“八个一”工程,连续两年举办“刺绣”大赛,全省从事刺绣人数达30万人。西宁博物馆群、龙羊峡景区、茶卡天空之镜等标志性项目建成运营,喇家遗址、乐都瞿昙寺景区、循化撒拉尔风情度假小镇等一批重点项目加紧推进。新华联集团入驻西宁多巴,投资40亿元打造的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童梦乐园成为新的文旅融合地标。平安驿袁家村、西宁城市文化会客厅、聪宏诺桑文化体验空间等一批文旅产业新业态生机勃发。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2019年,省政府和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共同签订《共建热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基地框架协议》,依托热水墓群丰富的文物资源建设青藏高原首个国家级考古研究基地,为开展都兰地区乃至柴达木盆地考古发掘、推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平台。

  在文旅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上,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自2016年以来,财政累计投入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引导资金15.84亿元。启动文化惠民卡西宁试点项目,向西宁常住居民发放5万张惠民卡。省政府相继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省级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激发社会投资活力。金融机构合作不断加强,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支持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与9家省内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家景区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工商银行携手启动“大美青海”综合金融服务项目,打造“旅游+金融+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态圈。2019年前三季度,省内各金融机构为文化和旅游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达到47.43亿元,比2018年底增长33.98%。

  我省先后与深圳、西藏等文旅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与14家国内优秀企业和院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开展“青海50”城市文旅产业创客基地、“青海100”特色文化旅游体验点和民族手工艺品扶贫基地创建,推进文旅融合。启动文化旅游资源普查,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及路径,合理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每年推出冬春季旅游活动,全面展示我省冬春季旅游新产品、新线路以及民俗游、冰雪游、休闲游、摄影游等旅游新业态。举办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文化旅游商品大赛,为全省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搭建了重要平台。7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已开发文化创意产品605款,柳湾彩陶博物馆在省内主要景区成功设立6个“文博商店”和2个文创产品专柜。

  创新拓展文旅融合升级路径

  我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的演出剧目——民族舞剧《格萨尔王》《唐卡》、秦腔《尕布龙》等二十多台剧目先后登台,儿童京剧《藏羚羊》创排至今在省内外巡演近1000场,《唐卡》先后赴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地区巡演45场次。

  此外,我省继续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戏曲进乡村”项目、文化流动车和图书流动车配备工程,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建成立5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深入开展“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38亿元,新建改造旅游厕所1533座,涵盖重点景区、旅游集散地交通沿线,有效缓解游客如厕难问题,环境保护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重,打造品牌节庆活动,依托青海文化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青洽会、藏毯展、环湖赛等平台,开展“大美青海”系列文化旅游宣传活动。通过“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览等省内外文物巡展,有效扩大青海文化宣传辐射范围。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文化创新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协同发展、高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青海数字文旅高峰等论坛。组织我省文化旅游企业、演艺团体、民族手工艺人、文化旅游协会等参加各类对外文化交流和展览展会活动,累计赴英、美、日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交流活动600余人次。首个“青海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在泰国曼谷成立。赴省外开展高铁旅游推介、新媒体营销、丝路旅游推广等系列营销活动。2019青海文化旅游节历时7个月,组织开展了41类372项活动,打造了网络版,直播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和无人机灯光秀等精彩活动,持续推广宣传青海文化旅游,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中华水塔”青海彩车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荣获地方彩车创新奖,在西宁长期展示。央视财经《魅力中国城》第三季青海专题节目播出后引发报道、关注热潮。

  视点短评

  文旅融合发展迈入“聚变”时代

  2019年,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以“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为引领,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构建“对上负责、对下指导、对内融合、对外沟通”的工作新机制,形成了合力,激发了活力,产生了动力,全省文旅融合发展迈入了新时代。文化旅游成为消费热点,成为世界潮流,成为国家重点,成为各地重要产业,各具特色的文旅产品不断涌现。从自然到文化,从孤立到综合,从分散到集中,全省文旅融合发展迈入“聚变”时代。

  青海地处西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然景色绚丽,旅游产品多样,江河、湖泊、雪山、草地、沙漠、戈壁,不可胜数。青海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主创地,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交相辉映。诗与远方同在,万卷书与万里路并行。

  围绕文旅产业发展,我省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项目带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融合发展,丰富产品供给;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重,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但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科学编制规划、有效策划项目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文化创意、研发设计、项目融资、市场营销人才缺乏等短板和不足也成为制约我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既要做到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的提质升级,为旅游体验增添故事与温度,又要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故事传真

  蝶变效应让“青海年·醉海东”熠熠闪光

  游平安驿、敲平安钟、品古驿风味小吃,购平安土特产……海东市2020年第二届“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期间,海东市平安袁家村这个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具有青海地域河湟文化风貌的综合服务展示区人气爆棚,涌现井喷之势,再度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

  袁家村是“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更是海东市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讲好“海东故事”的结晶。

  2019年,海东市首创了“青海年·醉海东”品牌,集中开展各项文化惠民活动3000多场次,客流量达到300万人次,累计完成旅游收入11亿元,年货大集现场累计实现销售额2亿元,带动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荣获“世界最长的鼓队列”“最多人数共饮青稞酒”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海东建政以来举办的影响力最大、吸引游客最多、活动规模最大的节庆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海东独特的魅力。使河湟民俗文化大放异彩,成功跻身省内外关注度最高的春节“大事件”,成为全省最具魅力、西北地区最具亮点,影响全国年节文化的重要文化活动品牌。

  回顾首届“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

  “这个年,河湟优秀文化展演最集中!”

  赤足踩在磨砺锋利、寒光闪闪的刀刃上,敏捷地向上攀爬——表演者气定神闲,观众看得惊心动魄……这是2019年春节期间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垣新区市民健身广场表演的非遗项目——“上刀山·下火海”现场,而距离上一次表演,已经过去了74年。

  “这个年,海东各大景区景点最热门!”

  从2019年农历腊月初八起到“二月二”,平安袁家村、互助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民和康格达景区、循化街子等景点成为省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省内各市州和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地的游客纷纷慕名来到这个能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这个年,海东让省内外游客最惊喜!”

  惊喜源自于3027场次的年货大集、文艺展演、非遗展示、民俗体验、书画展览、果蔬采摘、美食推介、体育竞技、乡村旅游等,海东全市商贸流通、商品消费、游客流量达到了历史之最。

  惊喜还源自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乐都区、互助县成功申报“最长鼓队列”和“最多人挽臂链式交杯”两项世界吉尼斯纪录。在特色民俗中尽情敞开心扉,在休闲娱乐中体味岁月静好……

  2020年第二届“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的大幕早已拉开。活动激活了海东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游客追逐体验“诗和远方”的归宿,更彰显了蝶变效应,把“青海年·醉海东”这个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擦得熠熠闪光。

责任编辑:金石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教 | 财经 | 文旅 | 特色 | 图片 | 视频 |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