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教 财经 文旅 特色 图片 视频 地区

省情

频道栏目: 省情 交通 成果 解读

老西宁

时间:2017-06-13 01:07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新丽 浏览:
摘要:31年前,西宁建成首批城市雕塑 漫步在西宁街头,形态各异的城市园林雕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景。31年前,西宁首批城市园林雕塑建成,不少老西宁人至今还记得这些雕塑建成时,市民扶老携幼去观看的场景。 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当年参与设计建设这些雕塑的工作人
  31年前,西宁建成首批城市雕塑

  漫步在西宁街头,形态各异的城市园林雕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景。31年前,西宁首批城市园林雕塑建成,不少老西宁人至今还记得这些雕塑建成时,市民扶老携幼去观看的场景。

  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当年参与设计建设这些雕塑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回忆里,西宁首批城市园林雕塑设计、建设的过程逐渐清晰起来。

  为新中国成立35周年献礼

  1984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35周年,经西宁市委市政府批准,西宁市园林局决定在五岔路口和人民公园建三座雕塑,其中五岔路口1座,人民公园2座。青海省工艺美术厂承接了其中两座雕塑的设计、建设工作,另一座由园林局工程队施工设计建设。这3座雕塑分别是放置在五岔路口的《三人舞》,放置在人民公园的《母与子》《江河源》。

  当时,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以下简称工艺美术厂)接到这个任务后,就马上调集了厂里雕塑工作室的雕塑家和专业创作人员展开创作设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不久,工艺美术厂就拿出了几件雕塑小样,请相关部门审核。经过审核,两件作品入选,一件是王起跃的《三人舞》,一件是张维宁的《母与子》。

  凝固时代的记忆

  在设计雕塑之初,设计者们就为这些雕塑定下了总体基调,一是要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要有现代感、有地域特色,能让观看的人产生共鸣,三就是要与35周年国庆相关。由于资金有限,3座雕塑均使用了水泥作为代用材料,做出仿石料的效果。

  雕塑《三人舞》谐音暗合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这个主题,另外用三个生机勃勃的少女手拿花环反映出人们蓬勃向上的朝气,以及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祖国的美好理想。设计之初,这座雕塑是放在喷泉中间的,后来由于水泥的特性问题,有关部门又用金属材质重新制作了雕塑,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母与子》使用了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题材,用母亲与孩子的主题表现了一种温馨的场景,让欣赏雕塑的人体会一种温暖的情怀,进而产生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件作品也是1983年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展的入选作品。

  《江河源》是以地域特色为主线构建的雕塑,假山和龙身是用水泥打好基础后,再用工具一步步雕刻而成的,两个龙头是做好之后吊装上去的。

  《母与子》的设计者张维宁先生介绍,当时,雕塑小样做好之后,工艺美术厂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用来放大雕塑,园林局就在人民公园内找了一个地方给他们展开创作。那个时候正值夏天,在烈日下工作很辛苦,不过大家都没有怨言,都想在国庆前夕完成雕塑,为国庆献礼。

  西平星象家郭黁

  公元四世纪时,西晋王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内乱,拥王称霸的现象此起彼伏。人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甘心逆来顺受,就想通过天象变化,以占卜等手段,趋吉避凶。一些星象家、预言家随之而生。西平(今西宁)人郭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资治通鉴》中说:郭黁少年时就通晓《老子》《易经》一类的典籍,他还担任了西平郡的主簿(文书)前凉张天锡末年,氐族的前秦王苻坚想要西上,西平郡太守赵凝叫郭黁占卜问吉凶。郭黁打卦后说:“如果西平郡在二月十五日这天走失犯人,秦王苻坚的大军必到,张天锡的王运必终。”赵太守就通知所属各县注意看守好罪犯。到了二月十五这天,鲜卑族的折掘给赵太守来献马,赵太守见送来的不是骏马,很生气,就把献马的人关在马棚。献马人怕降大罪,趁夜深人静的时候逃走了。第二天,赵太守把这件事告诉了郭黁,郭黁断言:“张天锡必亡!”不久河湟地区就被苻坚占领。

  前秦王苻坚末年,姑臧城(今甘肃武威)的当阳门震颤,郭黁恰巧在这里当小官,太守梁熙问他:“城门震颤是什么原因?”他说:“这是有关四方少数民族的事。一定有两个国王来朝主上(指苻坚)。其中一个能回到他的本国,一个会死在姑臧城内。”一年后,西域鄯善王及前部王朝觐见苻坚后西归时,鄯善王果然病死在姑臧城内。

  苻坚的部下吕光在河湟地区建立后凉政权后,听说郭黁精通天文及法术,就很信任他。西海太守王祯叛乱,郭黁建议吕光去镇压他,右丞吕宝认为不能去。郭黁就说:“如果出师不胜,我甘愿认罪挨刀”。吕光于是出动军队去镇压王祯,不久凯旋而归。自此,吕光更加信任郭黁,经常让他参与密谋,后来,他的官职提升到了散骑常侍,太常等。吕光上了年纪后,郭黁看到后凉政权日渐腐朽,就和吕光手下的仆射王祥一起发动了叛乱。姑臧的老百姓认为袖藏八卦的“圣人”都起事了,一定会成功,纷纷响应。吕光赶快召回了出征在外的儿子绿纂。郭黁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把在东城捉到的吕家的8个孩子残忍的杀死。

  吕纂回来后,和郭黁在姑臧的西郊展开了厮杀。后郭黁兵败,离开姑臧时他又预言:“凉州(姑臧)的谦光殿,日后留着辫子的人要来居住。”果然,鲜卑族南凉王和匈奴族先后占据了姑臧。

  由于郭黁为人太残酷,跟他起事的人和老百姓都相继离他而去,郭黁只好去投奔西秦的乞伏乾归。西秦给了他常侍的官职。乞伏乾归衰败时,他又投奔了后秦的羌族人姚兴。有一次,他占卜出了“灭姚者晋”的卦文,就赶紧带上家人,想去投奔南方的东晋王朝,后来被姚兴的追兵杀死在半路上。

  郭黁经历了前凉、前秦、后凉、西秦、后秦等五朝,在分析当时的政局、明哲保身方面可谓是识时务的“俊杰”,只是他性格残忍,又有野心,结局不是很好。正如青海民间的一句俗语所说:“麻眼儿卦算得好,还是跌到坑里了;拳棍手打得好,眼窝一世青着哩。”

  寿材铺里话旧俗

  寿材,又称老房子、大房、寿器,在人生前不称棺。老西宁人做寿材有许多讲究。一是选好日子,一般选在闰年或闰月之时,一并做寿材、置寿衣,以为增寿添福。民间认为,三年一闰,余日积累而成,在这个日子做寿材可以添寿,亦有“闰年闰月一百岁”的说法。二是选好木料,做寿材多用柏木做盖和帮,寿材盖至少厚两寸以上,前高后低,寿材两边要箍成鼓形,寿材的底要用柳木,取其松柏常青,留子留孙之意。三是亲友贺喜,庆贺添寿。寿材做好之日,还要给匠人(包括木匠、油画匠)分别抬寿盘半幅(即馒头6个),长红布绫一条,坐斗一升(粮食7公斤左右),现金若干,称“花红例施”。

  一开始做寿材的时候,匠人先用锛子在原木上砍一下,以木屑飞出的远近占人寿的长短。子女要为父母制作寿衣,衣料以纯棉或麻类为主,忌用绸缎。寿衣做成后,选一个吉利的日子让老人穿戴,以示生前穿啥,死后就穿啥。民间还有俗语:“生前穿老衣,能活九十九”。

  过去,老西宁人还给德高望重的杰出人物,请木匠大师傅特制“八台轿”坐式棺。棺木的外形似八卦亭,顶部为宝塔型,高约五尺,内宽两尺见方。棺后有活动插板,可安放遗体,棺外有廊坊,十分精致。底座大于棺身,呈八角形,角上篆刻寿字。葬时,先挖宽敞墓穴,后在穴壁打大于棺材的偏洞,下棺后,再用砖箍为塔形,最后掩土埋葬。

责任编辑:金石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教 | 财经 | 文旅 | 特色 | 图片 | 视频 |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