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教 财经 文旅 特色 图片 视频 地区

省情

频道栏目: 省情 交通 成果 解读

品味茶马互市 畅游排灯之乡

时间:2017-03-09 21:14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申维祖 浏览:
摘要:大漠孤烟。载着历史,丹噶尔从驼铃声中走来;河湟春涨,丹噶尔朝霞满天。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古城,聆听环海商都曾经的喧闹,褪色的瓦当告诉来者:时间没有逝去,熬茶的芳香特质依旧,丝绸路上,丹噶尔依然是四海宾朋重游唐蕃古道的欢乐驿站。 1历史,打开凝固
  大漠孤烟。载着历史,丹噶尔从驼铃声中走来;河湟春涨,丹噶尔朝霞满天。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古城,聆听“环海商都”曾经的喧闹,褪色的瓦当告诉来者:时间没有逝去,熬茶的芳香特质依旧,丝绸路上,丹噶尔依然是四海宾朋重游唐蕃古道的欢乐驿站。

  1历史,打开凝固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建成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城内修有城楼、腰楼、角楼、东西城门,还有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以及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千总署、把总署、演武场以及玉皇、火祖、孔子、关帝、财神、城隍、龙王等庙宇,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

  漫步古城,一条宽约六米,长不足千米的街道便是当年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地方,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

  丹噶尔(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色的海螺”)是湟源县的旧称,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蒙藏牧区的门户,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处,也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

  如今,青藏公路、青藏铁路、315国道及西倒一级公路贯穿全境,位于西宁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交会的丹噶尔古城,又成为通向“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平台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

  2文化,万里边关亦峥嵘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丹噶尔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考证,自西汉以来,丹噶尔古城便成为商贸中心,唐王朝与吐蕃在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明清时期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茶马互市年贸易白银总额达250万两,是当时西宁的六七倍。京、津、沪、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也设立了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最斯、瓦里八大银行办事机构,开展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汉藏贸易的“藏商(歇家)”队伍,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

  到民国13年(1924年),丹噶尔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

  人们说,丹噶尔古城是一座文化之城,各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页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是河湟文明诞生最早的地方。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摩崖石刻、美妙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文化活动,为古城的繁华增添了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

  3湟源排灯灿烂华夏

  2010年9月,上海世博园中人们围在湟源排灯前,发出啧啧赞叹声。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湟源排灯,是世博会青海活动周期间,高原人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展现的艺术瑰宝。

  “远看像宫廷头饰,近瞧是湟源排灯。”这是对湟源排灯最为贴切的比喻。遥想当年,夕阳西下,古城店铺和洋行的门上悬挂起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吸引着丝绸之路过往的商客,并为他们指引前行的征途。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灯箱广告。

  据史料记载,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有着“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的美称,排灯汇集木工、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六,在丹噶尔古城主要街道会上演一场高品位、大规模的湟源排灯展,为高原献上文化艺术的饕餮盛宴。璀璨耀目的排灯,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近年来,湟源县把排灯作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抓手,前后投资上百万元,专门成立排灯研究研制开发公司,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培养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组织专家、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对传统排灯开展了挖掘保护和艺术革新。湟源县委副书记李国权说:“通过自身的民间艺术魅力及后人的保护传承,湟源排灯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4保护与重建,古城笑迎八方客

  2006年7月,湟源县委、县政府重启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开发工作,为了体现城市文化脉络,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使当年“小北京”的繁荣景象重现于世,把打造“文化湟源”提到了战略高度。

  保护性开发的老街全部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传统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民居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造型上,用几何块体相互组合、错落有致;在材质上,采用玻璃与砖墙的虚实对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达出传统民居黑、灰、白的基本色调,使建筑布局与古老建筑格局相吻合。

  2009年5月,丹噶尔古城景区正式开街,为湟源县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一年多的营销,已形成规模。2010年,丹噶尔古城景区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为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当年,丹噶尔古城景区总接待游客15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63万元。

  今年以来,在湟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古城景区坚持“理顺机制、完善服务、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理念,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业发展品位,充分发挥“唐蕃古道”和“古丝绸南路”的历史效应,打造“夏都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的旅游战略正在一步步付诸实施,特色旅游已为海内外游客留下不灭的烙印。

  如今,游走在丹噶尔明清老街,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房屋建筑别具一格,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生机盎然的场景。丹噶尔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金石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教 | 财经 | 文旅 | 特色 | 图片 | 视频 | 地区